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0331/78/1gzbl.html

新聞來源:自由時報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0331/4/1gz0k.html

新聞來源:中時電子報


「水交社」,很懷念的地方啊~

我曾經以為「水交社」之所以如此稱呼,該不會是因為以前有好幾條河或溪流在此會交而得名。

 

結果查了一下奇摩知識家,得到的解答是:『府城的南門外地勢凸起,形狀類似一個倒覆的淺盤,俗稱「桶盤淺」,大約在今健康路一段附近。到了日據時代,日軍在桶盤淺南方興建海軍宿舍,宿舍區內設有社交俱樂部,於是大家稱呼此地為「水」「交」社。臺灣光復之後,國軍收回水交社為空軍眷村。』

 

水交社裡有個市場,我媽媽就在那裡賣菜賣了近三十年,我到現在還有印象小時候,我讓爸爸載我到市場裡,靜靜坐在媽媽的攤位旁,四週賣魚、賣菜、賣乾貨的叔叔、阿姨們總會很熱情的逗著我玩,媽媽和客人一來一往的殺價談判直覺得有趣、爸爸清晨兩三點就要跟媽媽去附近的果菜批發市場批貨,然後到市場開市,接著就去上班。到了中午還要到市場幫媽媽整理東西回家,休息片刻後又要回去上工。

 

現在回想起來,那時他們真的很辛苦吶~而我媽媽自豪的那台灣國語,也是在水交社跟眷村客人做生意學起來的。


長大後,不用人載了。偶爾會騎腳踏車到裡面晃盪。裡頭高官和一般階段住的房子差別很大,高官住的房子一帶,那道路總是特別寬廣,其餘的則是小到像迷宮。四處種了很多高高的椰子樹、道路兩旁一排排的聳立著,好像站衛兵似的,真是神氣...眷村裡也有不少美食,不過可惜隨著眷村被拆了,那些店家也四散了。


那麼方正、位於市中心地勢高處的一塊地,想必會是不少建商覬覦的地段吧!之前還有少數幾家釘子戶不從,大概兩個月前吧~就全部搞定拆完了,四周還圍起鐵皮。本來心想,不會已經被那家建商買走要蓋房子了吧~好希望它能這麼空幾年也好,蓋那麼多房子...如果它可以變成一座公園,該有多好...


沒想到它的地底下竟然挖出遺址,這是我第一次對這類挖出遺址的新聞那麼有感覺,因為我曾經跟它那麼接近過。在遺址的上頭活動著、看人來人往,全然不知地底下有另一個世代的古物。

 

根據新聞的報導,台南市文化觀光處長解釋是希望將古物遷到他處另行保存,原來的開發計畫照舊,因為他們認為該處沒有列為遺址的必要。

 

沒有列為遺址的必要????

 

那為什麼處長又說:『古墓群的面積約半公頃,墓葬墓槨朝向大體一致,規模大小不等,但墓葬結構施作模式幾乎都是三合土澆漿外槨墓,屬明、清時期典型葬法,部分墓槨保存完整,非常少見。尤其這種葬法只見於台灣及金、廈等地,中國部分均已毀壞,水交社的古墓群更顯可貴。』這樣的說法好像有點自打嘴巴吧~

 

我是不懂要列為遺址是否有其法律上的明文規定(可能要查一下文資法),但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東西,為什麼不能成為台南的特色、不能列為遺址(或者該說是"不想")。保存下來,不是可以讓台南府城的文化脈絡更清晰、更完整嗎??

 

眷村文化園區照計畫進行,但要畫出遺址保留的區塊,這樣可以在同一個地方,同時看到不同時代的人曾經這裡生活的足跡,不是挺好的嗎??

 

希望市政府能三思啊~

 

p.s.我好想進去看那片遺址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ader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